Time:2022-04-08
“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” 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核心論斷之一。
對此,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柏藩有著強烈的共鳴。他說:“對創新這兩個字,新和成有著深刻的理解、感悟和實踐經歷,新和成的發展歷程既是一部創業史,更是一部創新史。創新是新和成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,從第一個國家級新產品乙氧甲叉到打破國際壟斷的聚苯硫醚(PPS)、蛋氨酸,一項項新技術的突破,一個個新產品的開發,都推動著企業不斷邁上新臺階。我們受益于技術創新,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技術創新!”
12月24日,由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江大學、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、山東新和成藥業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“氮摻雜炭負載型加氫催化劑創制及應用”項目被授予202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特等獎,這也是當年全行業唯一一個技術發明特等獎。
憑著創新,新和成也確立了自己的行業地位。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曾評價,目前我國成長起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、中化等一批世界500強的特大型石化企業,成長起煙臺萬華、浙江新和成等一批創新能力強、核心競爭力強的單項冠軍企業,這是中國實現石化大國向強國跨越的堅實基礎和強力支撐。
創新基因:與生俱來深入骨髓
追溯新和成的成長史,其創新基因可以說是與生俱來、深入骨髓。上世紀80年代,在改革春風的沐浴下,完全不具備辦廠條件的學校也開始醞釀校辦企業。1988年,胡柏藩師范畢業,來到農村一所中學教化學。當時校長找到他,希望他辦個企業改善教學條件。沒有廠房,沒有工人,沒有產品,沒有技術,沒有經驗,僅有的幾萬元錢是借的;他們租用廠房,從最簡單的回收廢酒精開始創業的征程。
從廢酒精回收中挖商機,當年實現贏盈利10萬元。在跑市場中胡柏藩處處用心,一次去藥廠收購廢酒精時,他見了大世面。當時藥廠一位車間主任告訴他,藥廠的一些產品每噸能賣10萬元、50萬元,甚至200萬元,相比之下,酒精廠年賺10萬元實在太微不足道了。這讓胡柏藩下定決心:做高附加值、高科技含量的大產品、好產品。
經過反復調研,有一種叫作諾氟沙星的抗生素類藥市場巨大,但生產該產品的原料乙氧甲叉依賴進口,價格昂貴,胡柏藩瞄準諾氟沙星中間體乙氧甲叉,和同事反復試驗,1991年成功開發乙氧甲叉,并以高性價比一舉替代進口,成功進入原料藥生產領域和國際市場。這是新和成第一只國家級重點新產品。
從乙氧甲叉破題,胡柏藩帶領新和成邁上自主創新軌道——成功突破維生素E兩個重要中間體主環和異植物醇研發技術難關,并實現產業化;成功開發維生素A、維生素D3、維生素H等新產品。
創新引擎轟鳴,新和成向高技術產業昂首挺進。1994年,新和成第一個國家火炬計劃項目——維生素E中間體主環研發成功,結束了我國維生素E所需主要原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;1995年,開始生產抗生素類藥品,新和成產業從原料藥延伸到成品藥;1996年,成功研制維生素E的另一個中間體——異植物醇并投產,實現了我國維生素E從基礎原料到工業化一條龍生產的夢想;1998年,維生素A產品研發成功;1999年實現規模化生產,年產能力達2000噸;2002年,成功研發生物素;2004年,β-紫羅蘭酮國家火炬計劃通過驗收;2005年,成功研制蝦青素;2006年,檸檬醛(維生素A的重要原材料)率先研發成功,同年輔酶Q10研發成功,新和成進入發酵領域……
為什么選擇這些產品?胡柏藩解釋說:“我們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道路,選擇附加值高、技術門檻高、前景廣闊的產品,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實現成長。”
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和一體化、系列化、協同化發展思路,如今,新和成從單一生產醫藥中間體,到已經構建起營養品、香精香料、新材料、原料藥中間體四大板塊,主導產品VE、VA、VD3、覆盆子酮、蝦青素、芳樟醇的產銷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,培育了30多個世界單項冠軍。擁有15個國家級新產品、100多個省級新產品,成功實施了15個國家“火炬”計劃,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引導項目1項、國家“863”項目3項,取得授權專利348項。“脂溶性維生素及類胡蘿卜素的綠色合成新工藝及產業化”項目、“重要營養素超微化制造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”項目分別在2010年、2016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, “d-生物素綠色合成技術開發與產業化”項目獲得2017年度浙江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。2018年,“一種連續化穩定維生素A微膠囊的制備方法”榮獲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金獎,這是新和成首次問鼎中國專利金獎。
因為創新,新和成年利潤逐年穩健快速增長。2004年,新和成股份公司成為國內中小企業板第一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。2004年營業收入11.34億元,歸母凈利潤為0.75億元;2019年營業收入76.20億元,歸母凈利潤21.68億元。15年間,凈利潤增長近30倍。在中國精細化工百強榜上,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已連續多年穩居第二位,是中國精細化工產業龍頭企業。
蛋氨酸:再造一個新和成
分析新和成的產品路線及盈利水平可見,每一個新產品的問世都讓企業發展登上一個新臺階。乙氧甲叉產品開發成功后,新和成年利潤達到100萬元;維生素E上游原料主環開發成功后,企業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;異植物醇問世后,年產值達1億元;再到后來,維生素系列化并相繼規模化生產后,公司年利潤超過了10億元。
鎖定大容量高效益產品是新和成的典型特征。在其“十三五”規劃里明確,要繼續尋找市場容量在10億元、20億元、50億元甚至100億元的產品。蛋氨酸就是這樣的大品種。
蛋氨酸學名甲硫氨酸,是動物體內必需的24種氨基酸中唯一的含硫氨基酸,不能自身生成,必須由外部獲得,故被廣泛應用于醫藥健康、食品和飼料行業中,尤其是飼料行業,其攝入直接影響養殖動物的生長和健康。蛋氨酸生產具有技術門檻高、投資額度大、產品銷路集中度高(90%以上用作飼料添加劑)等特點。全球蛋氨酸生產主要集中在贏創、安迪蘇、諾偉司及住友等幾大傳統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手中。我國雖然很早就開始關注這個產品,一些科研機構也積極投入研發,但是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。
環保問題——“臭氣”是蛋氨酸國產化進程中一個亟待解開的死結。而最終打開這個死結的,正是新和成。
早在2005年,新和成開始布局蛋氨酸項目,組建了50多人的研發團隊,聯合天津大學、浙江大學等高校院所,針對蛋氨酸合成過程中的技術難題,集中展開攻關。從小試到中試,從中試再到大生產,期間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失敗,但胡柏藩一直勉勵他的團隊“因為難,所以才更值得堅持”,“我們新和成人,就是要做別人想做卻做不了的東西”。
2014年7月,新和成蛋氨酸小試告破;2015年4月,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,對新和成蛋氨酸成套技術進行了評審,得出結論是“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”,自主開發的新技術工藝成熟、可靠;將含硫、含氮廢水、廢氣、廢渣進行分類處理,并采用了相關先進技術,確保生產過程中“三廢”能得到有效處理,符合環保要求。
2016年3月,采用新和成自主研發的“一種清潔的D,L-蛋氨酸制備方法”專利技術的中試裝置開車成功。經測試各項工藝指標、產品質量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。至此,困擾蛋氨酸國產化進程數十年之久的“臭氣”問題,終于得到妥善解決。
十年磨一劍。2017年1月9日,山東新和成一期年產5萬噸蛋氨酸裝置建成開車并試產成功,這是國內第一套真正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化、綠色化、一體化蛋氨酸生產裝置。經過半年多的調試、優化,2017年7月,蛋氨酸大生產成功,成為新和成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,也成為蛋氨酸國產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。當時蛋氨酸價格應聲從原先的40萬元/噸降至20萬元/噸左右。
截至目前,新和成蛋氨酸生產技術已經申請了14項發明專利,其中8項已經獲得授權,有2項獲得國際授權,其中1項在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等5個國家獲得授權。
2017年12月,新和成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成功募集資金 49 億元用于年產 25 萬噸蛋氨酸項目,二期年產25萬噸蛋氨酸裝置,預計2021年建成投產。屆時新和成合計產能將達30萬噸,成為全球前四大蛋氨酸企業。若以底部價格 2萬/噸計算,將形成60 億元收入規模,可再造一個新和成。
進軍新材料:搶抓戰略新興產業
新和成進軍新材料領域,在當時給業界感覺是很大的“跨界”。為何涉足新材料,新和成總裁胡柏剡分析很透徹:“我們進軍新材料產業,看中的不僅僅是這個產業的市場價值,我們更注重的是這個產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意義。PPS、PPA等高分子材料,用途廣泛,前景看好。盡管起步時體量比較小,不過在公司四大板塊里,我們這么比喻:如果原料藥、香精香料產值比作1,那么營養品是10,新材料就變成100,以后體量最大、發展最快的還是新材料。”
2012年,浙江新和成特種材料有限公司成立,新和成正式進入新材料領域。投資14億元建設年產3萬噸纖維級聚苯硫醚(PPS)樹脂及2萬噸復合聚苯硫醚(PPS)新材料項目開始實施,其中一期5000噸樹脂和6000噸復合材料生產裝置于2013年9月投產。2014年3月,該公司另一個新材料項目1000噸/年高溫尼龍聚合物(PPA)項目啟動建設。
PPS是一種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特種工程塑料,因為具有耐高溫、耐腐蝕、阻燃等諸多優異性能,可直接用于纖維紡絲,制作除塵袋,也可通過改性加工,廣泛應用于汽車、電子電器、機械、石油、化工、航空航天及軍工等行業,市場前景十分廣闊。PPA和PPS有很好的互補作用,也屬一種高品質的工程材料。
國際上PPS產品開發始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,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幾家國際巨頭手里。我國PPS研發工作起步相對較晚,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,一直以來,產品穩定性、生產成本控制以及“三廢”處理技術,成為國產PPS產業化過程中無法逾越的三道關卡,阻礙了產業化的進程。
事實上,新和成PPS研發經歷了漫長的過程。2007年成立了PPS合成技術及復合技術開發組,與浙江大學聯合共同研發,進行了數千批次的對比實驗,結合國外先進理念,對國內合成技術進行剖析,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國內PPS合成工藝缺陷的途徑,提高產品性能和生產穩定性。2012年終于獲得了可用于工業化生產的工藝;2013年3月24日,通過專家鑒定:新和成PPS生產裝置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合工藝和聚合助劑回收工藝,自動化程度達到90%以上,“三廢”量下降近50%,其工藝技術、產品質量均達到國內領先、國際先進水平。
2015年,在營養品領域的兩位競爭對手——新和成與帝斯曼,在新材料領域牽手合作成立合資公司。因為在汽車領域材料應用方面,帝斯曼實力強大,但缺少PPS樹脂;新和成正好做PPS樹脂,一條產業鏈就這樣讓之前的競爭對手變成了新領域的合作伙伴。
PPS和PPA項目的成功實施,讓新和成向新材料產業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,并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和轉型升級方向。下一步,新和成新材料公司將以現有產品為基礎,加快推進高分子材料聚合、改性、應用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建設,同時加快拓展市場,提升市場占有率,打造國內一流、國際知名的新材料生產企業。
體系建設:為創新提供永續動力
創新是新和成的第一動力。新和成董事長胡柏藩說:“創新是合算的、創新是長期的、持續的,創新是全員的,無處不在的。創新代表著效益,代表著希望,也代表著未來。我們要解放思想,開闊胸懷向世界學習,讓新和成在創新中不斷成長,讓新和成人在創新中不斷成長。”
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,新和成將自身的研發理念總結為“需求導向,內聯外合”,構建了“以企業為主體、市場為導向、產學研相結合”技術創新體系。以行業共性、關鍵性、前瞻性技術開發為重點,從跟蹤研究向超前研究跨躍發展;打破了維生素E、維生素A,PPS,蛋氨酸等產品的國際技術壟斷,開發和掌握了一批對經濟發展具有戰略影響的關鍵技術,促進產業轉型升級。每開發一個新產品,公司就上一個新臺階;而開發一個新系列,就進入一個新領域。從中間體發展到原料藥,成立了原料藥事業部,從原料藥再發展到成品藥,成立了專業的成品藥企業;從中間體發展到系列香料單體,從而成為著名的香料企業;從中間體發展到維生素系列產品,成為維生素生產龍頭企業;從基礎原料發展到氨基酸,成為重要氨基酸生產企業;從材料中間體發展到高分子材料,成為特種材料生產企業。這是新和成堅持一體化、系列化、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和資源協同的成果。
隨著公司的發展,新和成的空間也在不斷拓展。從新昌老廠區到塔山園區,到梅渚園區;后來走出新昌到上虞、紹興、杭州;再后來,走出了浙江,到安徽、山東、北京、黑龍江。每一個新基地建設,每一個新項目上馬,都使新和成獲得新的機遇,跨上新臺階。
新和成研發團隊在選擇課題方向時,需要遵循
“四個化”和“三個不”原則:即“產品規模化、系列化、協同化、一體化發展”,“非替代進口不做,非國際一流不做,非常青產業不做”。公司擁有一支超過1000多人的高素質科研隊伍,形成專業學歷互補、技術經驗互學的組織架構,每年研發投入均高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規定的標準,確保創新活力。5年來研發投入近20億元。近年來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5.5%左右。
新和成集團旗下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、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精細化工超臨界反應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,國家模范院士專家工作站,通過國家CNAS認證的分析測試中心等。在新昌、宣城、北京、杭州四地擁有4個整建制專業研究院,具備高真空精餾、連續反應精餾、管道反應、低溫連續反應等先進的有機合成化工裝置,配備了帶超低溫探頭的600M、400M核磁共振儀,Q-TOF氣質聯用儀等世界先進的分析檢測設備,處于國內同行領先水平。其良好的研發平臺、高效的研發流程和有效的激勵體制,促使新產品開發與工藝技改課題的“雙同步”推進,并充分發揮柔性中試車間的功能作用。新項目實現每年小試研發一批、中試試制一批、大生產實施一批的良性循環的發展特色。
除注重產品創新、技術創新,還注重體制創新、管理創新。在1994年,率先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造,讓經營者持大股,骨干職工普遍持股,讓技術要素參與分配,并不斷吸收優秀員工入股。秉承“創新、人和、竟成”的企業價值觀,新和成倡導以貢獻者為本,建立“以效益為導向、以業績為導向”的激勵模式。
以“老師文化”為內核,倡導學習型企業,著力人才梯隊建設,通過開設高管后備班、中層后備班、車間主任后備班、基層后備班培養后備人才,采取“傳幫帶”、基地鍛煉、輪崗、崗位競聘等方式,激勵全員創新,助力人才冒尖。對業績突出的研發人員在評選先進、職務聘任、職稱評定等方面,采取一系列的傾斜政策,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,提升公司新產品開發效率,使技術創新成為公司戰略目標實現的“發動機”。
新和成總裁胡柏剡堅定地說:“未來,我們要和化學家、生物學家合作,對前瞻性科學進行長期研究,對未來化學、生物、醫藥領域進行不斷探索,爭取做行業與學科的領跑者。期望在技術創新史上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”